Vitale Barberis Canonico

洁白的côteline, 20世纪初柏林网球界的时尚宠儿

20世纪初期的柏林还没变成20年代的那个颓废巴比伦,那时的柏林是个充溢了普鲁士灵魂的首都,正经历着一个即将在一次世界大战后土崩瓦解的第二帝国时期,处处充斥着狂欢和富足。柏林在19121914年间得到了飞速发展,不几年后就成为了面积上的世界第二大城市及人口上的世界第三大城市,城市里地铁交通发达,时尚的高楼大厦林立,商店工厂、教堂军营遍布,拥有动物园、博物馆,还有网球场。

网球的白色在草坪的绿色和球场的红色搭配下显得更加醒目突出,网球运动员也像是一尊尊白色的大理石雕塑,充满了动感,像未来派的舞者。柔软合身的白色纯棉衫向来是网球运动员最青睐的着装,在20世纪10年代的柏林也不例外。

那时在柏林的网球场上时兴穿洁白的côteline,但在洁白的底色下有彩色纱线的跳动。维达莱档案馆中的一些样品面料讲述了一名无名的法国面料商为柏林人供应côteline的故事,他提供的所有côteline 都是纯白色的,都是有关网球主题的不同款式,后来却慢慢变成了一种时尚。跟所有的俱乐部一样,网球俱乐部也有自己的制服和着装要求,不管打不打球,只要是会员就必须具备统一的着装。côteline 可以说是绝佳的球服,既适合不同的年龄穿着,也可作为不打球时的休闲穿着,甚至不会打球的人也能舒适地上身。网球的世界本身就是一个特殊的环境,在20世纪10年代的柏林也不例外。

档案馆的经典面料
82.213/1
细节
维达莱面料系列

只要到柏林植物园附近、去往波茨坦方向的Gelieustraße街上看看你就知道了,那儿是1913年创建的Steglitzer 网球俱乐部的地址。今天的俱乐部网站上仍然写着, 1913年如果舞蹈能成为一项正式的运动项目的话,也就不会有现在的俱乐部了。事实确实如此,当年8个舞者因为想在不跳舞的夏季休假期间打发时间、既消遣又可保持形体训练时才想到了打网球。这项运动消耗体能,运动量大,结合了跑、跳、旋转等动作,但身体却不容易受伤,跟跳舞有点相似。当年的一些旧照片依然传递着白色制服的魅力,也许某些运动员身上就穿着法国的côteline

再来说说那个时代伟大的两位网球冠军:Roman Najuch (1883-1967)Otto Froitzheim (1884-1962),前者为蝉联19131914年的两届德国全国冠军,后者于1912年赢得了巴黎World Hard Court Championships大赛冠军,他们两位也都穿着côteline的球服和袜子吗?在背心马甲、棉质或毛质的开襟衫(辫子状或肋骨状编织)下,直至脚上的皮鞋,全身都是光亮纯洁的洁白色。

从一份1904年的圣昆汀和埃纳工业协会的公告上可以了解到,côteline是一种帆布织物,这种织物由一根粗线或几根线同时织造,产生出一种肋骨状花纹。这种面料最早作为室内装饰面料使用,但纱线轻量化使面料变得轻盈后就非常适于穿着了,且男女适用,颜色方面来看,白色也能适用于任何年龄、性别和民族的人穿着。平纹织物亦即帆布织物,为一根或多根纱线织造凸起出肋骨状,或同一款面料上有同样节奏组成的条纹。大战爆发前的那几年,最受柏林网球运动员欢迎的côteline款式是这样的:带有规则斜纹路的纯白底色面料上搭配了直线的条纹(单条纹或双条纹)的蓝色、褐色、黑色和绿色条纹。

分享
其他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