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itale Barberis Canonico

维达莱样本册的五位英国装订商

谈完了巴黎和法国的装订商后,在我们的名册中还缺席英国装订商的名字。尽管来自英伦的书商人数较少,但他们在维达莱历史档案中却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类似于法国同行,他们也是造纸工匠出身,即专门为羊毛纺织厂设计和制作面料布样样本书的书籍装订商。较于面料档案,面料样品册的装订技术看似无足轻重,可实际上,它在很多方面都是一个重要而引人深思的话题。我们首先从最基本的一点说起,毛纺厂通常不会在样本书上注明自己的公司名称(他们认为这是无关紧要的),而装订工坊却正好相反,出于健康的商业意识本能他们都会充满自豪地在书籍的封面处贴上公司的标签,无形中使产品成为公司的一种广告载体。

在这些英国书商中当然又以伦敦书商为主体,但又不全为如此。除了来自伦敦的三位,还有一位来自哈德斯菲尔德(Huddersfield),另一位来自格拉斯哥,这五位在一起,共同讲述了一段可以追溯到十八世纪末的悠久历史。当然了,出于君子礼节,我们应该从那些出身最为显赫、历史最为悠久的家族或人讲起。一起先来看看这家声名远扬、骄傲溢于言表地自诩“创立于1796年”的肖曼父子公司(Shorman & Son)吧。档案馆中珍藏的十本标准版样本书上均贴有该公司久负盛名的标签,标签上自然也注明了公司的地址:伦敦威斯敏斯特黄金广场上约翰街7号(7 Upper John Street, Golden Square, Westminster, London)。在十九世纪末及其后的数十年间(即上述样本书所处的时代),约翰·亨利·肖曼(John Henry Shorman)和儿子不断扩展业务,宣称能够按需定制分类账簿,是实至名归的“账簿制作专家”,同时还身兼“文具商、装订商、雕刻商与印刷商”等多重身份。在公司印制的信笺抬头以及 1891 年严正出版的《伦敦邮局商业和专业目录》中,肖曼父子公司强调其产品性能可靠、技术潜力可观,能够满足高端且挑剔的客户需求。事实上,他们精致简约的装订设计和紧凑细腻的风格,正恰如其分地表达了书中所承载的织物样品的风格。

图片来自1894年标准样本册

第二位伦敦造纸商却有着一个寻常到已被标本化、听似微不足道的典型英国人名字——约翰·史密斯(John Smith)。然而,这家位于长堤 52 号(52 Long Acre)的约翰-史密斯公司(John Smith & Co.)却远非籍籍无名之辈。最主要的原因是,这位约翰·史密斯在1851年至1858年间曾自豪地拥有过政府供应商的头衔,这无疑是一种莫大的荣誉!有一本出版于1860年1月、是维达莱档案馆收藏中最古老之一(之前被认为可能出自亨利·普尔的手笔)的样本书标签上写着书商约翰·史密斯的名字。可以确定的是,约翰·史密斯早在1842年便已开始营业,他的公司一直经营到十九世纪九十年代初。

经由约翰·史密斯“签名”的1860-1861年度样本册是维达莱整个历史档案藏品中最具价值的作品之一,仅凭其年代久远,便足以引发人们的极大关注。无论是书中保存依然完好的织物剪裁,还是手写记录中提供的丰富信息,都使它成为了一座如同蕴藏了无数珍宝的知识宝库。

图片来自1860年样本册

还有一本来源未知的样本书(无疑是一家英国布料厂,但厂家不详),年代在1931-1937年间,虽不算久远,但上面贴着的“Brown & Rowley Ltd”标签却是一家令人敬仰的公司。在 1891 年出版的 《凯利邮局伦敦目录 》中,该公司已被记载为位于瓦特林街(Watling Street),邻近圣保罗大教堂。更确切地说,是在米尔顿大厦 2 号(2 Milton Buildings),与当年的一些其他贸易与制造公司如罗宾逊和米林顿公司(Robinson & Millington,一家活跃在曼彻斯特地区、以从事丝绸织造并在伦敦设有办事处的公司)为同一地址。可实际上,公司早在此前就已活跃于行业内,至少早于1890年。那一年的《建筑商》杂志(The Builder)上曾刊登出一则广告,这两位公司合伙人正招募一名绘图员,要求年龄不得超过18岁(莫非是学徒工?)。

应聘者需“执笔反应迅速”,同时“具备摄影知识者优先”。在这本样书的封面上印有一个小旗帜,旗上印有纹章,两条龙托起一面带有十字标志的盾牌,盾牌中央放置了一件形似毛刷的物品(也许是用来涂抹装订胶水的工具?),上有一卷轴,轴上刻着一句拉丁语格言:“Domine dirige nos”,意为“上帝啊,请指引我们”!

图片来自1931-1937年样本册

现在我们暂别泰晤士河畔的首都伦敦向北行进,一起去探寻维达莱档案馆中还保留了记录的最后两家英国造纸厂的踪迹。哈德斯菲尔德曾是英国传统纺织业的核心地区,地处利兹与曼彻斯特之间,距离布拉德福德(Bradford)仅数公里。这个地区不乏一些名副其实的文具商。福克斯街(Fox Street)如今已不复往日繁华,但无论过去还是现在,这条“狐狸街”始终是工业重镇哈德斯菲尔德的脉搏跳动中心。普雷斯顿(Preston)兄弟自1870年起便在这条街的2号和4号开始了经营生涯,即便是最苛刻的客户也能从他们那儿满意而归,其服务丝毫不逊色于伦敦的供应商。三十多本标有 “Preston Bros. & Co.”(普雷斯顿兄弟公司)的(匿名)样本书跨越了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到五十年代末,直至第二次世界大战在内的一段广泛历史时期。我们能够想象出,二战期间当这些样品册在车间里印刷的时候,英国皇家空军与德国空军也许正在天空上演着剧烈残酷的“不列颠之战”。样品册最初的深沉色调之后逐渐被明快的色彩取代,预示着战后新生的希望,犹如冬去春来的蓬勃生机。

图片来自1946年样本册

从哈德斯菲尔德出发,沿着古老的英格兰一路向北,直至苏格兰边界,最终到达格拉斯哥的英格拉姆街 174 号(Ingram Street 174,后改为 176 号)。威廉-安德森父子公司(William Anderson & Sons)就位于这里,它的漫长经营生涯始于 1865 年。公司在发展过程中曾更换过地址,但最初的旧址还依然留存了下来,就在这座商人之城中的一条距离克莱德河(Clyde)仅几步之遥的街道上。

如果门牌号在上个世纪没有太大变化的话,安德森的工作室应该就位于那栋自上世纪九十年代初起便被称为“意大利”的建筑旁,这栋大厦因临街一面的窗框上那一尊尊主导着人们视线的意大利雕像而闻名。阿玛尼和范思哲都曾在在这里开设过自己的专卖店(对后者而言是其在英国开设的第一家专卖店)。在1906年至1936年间装订的九本样本书(匿名的)上均出现了“威廉-安德森父子(William Anderson & Sons)”的标签。样本册其中以1935年和1936年冬季尤为特别,因为在书中的封二上用手写体标注了购买这本册子的纺织品制造商客户的姓名(都是意大利人)。

图片来自1935-1936年样本册

跟许多业内同行一样(不仅英国同行,包括比耶拉的同行也持相同观点),只要客户保存了书上印有的代码编号,安德森公司可完全保证该书的完美可复制性。这样一来,样本册不仅成为了公司的广告代言人,也起到了向客人呈示了样本册的样品或模型的作用。 

在这趟伦敦与苏格兰之旅即将结束时,我们再次深刻意识到维达莱档案馆的存在重要性,不仅是对创建、维护它并对其不断完善的公司而言,更重要的是,它珍藏着对整个世界都极具价值的历史记忆。今天,能够找到上述英国造纸商的相关信息并非易事,所以在普拉特里韦罗(Pratrivero)珍藏着的这些“艺术品”即便不是独一无二,也肯定是极为罕见的。

档案馆的经典面料
维达莱面料系列
分享
其他故事